数字时代,如何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有力的社会保障?

       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医疗、职业安全备受关注

  数字时代,如何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有力的社会保障?

  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眼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队伍日益庞大、职业不断丰富,他们的养老、医疗、职业安全等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广受关注。

  在越来越多劳动者依托于平台就业的背景下,如何探索出针对这一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有效参保机制,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日前,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数字时代劳动与社保制度重构”专题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围绕数字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以及社保制度应如何回应等进行深入探讨。

  不断放开限制,拓宽参保渠道

  记者了解到,当前,灵活就业人员已经享有一些社保参保渠道。比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两种制度可选择,一种是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由个人承担,缴费比例为20%,另一种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已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灵活就业人员可选择在户籍地或就业地参保。

  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常年奔波在外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工伤保险项目上,灵活就业人员以往并没有自愿参保的制度接口。”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玉介绍说,工伤保险和劳动关系紧密捆绑,需要由用人单位缴费,申报工伤保险必须提交劳动关系证明。

  为了给平台从业人员提供更好的职业安全保障,自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四川等7省市的美团、货拉拉等7家平台企业开展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与传统工伤保险不同,职业伤害保障由平台企业直接缴费,采取按单计费、按月订单量申报缴费方式,既不以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也不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7个试点省市累计参保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886万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表示,职业伤害保障在缴费方式上实现了突破,“按单定额缴费”很好地适应了数字时代以完成任务单为主要劳动形式的劳动者的保障需求。

  有“遇冷”,也有复杂性

  当前适用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能否满足其保障需求,按单缴费的方式能否向其他行业和险种扩展?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进行了深入分析。

  “按照当前政策,灵活就业人员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需要个人承担全部缴费。”王天玉表示,由于他们收入普遍不稳定,缴费负担仍然较重,造成灵活就业人员不参保或断保的情况较为普遍。

  同时,鲁全分析认为,当前,新业态领域的就业类型丰富多样,职业伤害保障按单缴费的方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灵活就业人员,“比如,家政服务人员、网络主播等群体就无法适用按单缴费的参保方式。”

  此外,北京市社科院法治所副研究员陈敏光提出,养老保险与职业伤害保障的逻辑也不同,职业伤害保障中,订单与工作风险的对应性较强,养老保险则没有这样的对应关系,因此,养老保险也不能简单参照按单缴费的形式适用于所有灵活就业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依靠工作获取生活来源,在经济上依赖平台的本质没有改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娄宇认为,尤其在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平台控制的现实条件下,劳动者服从于平台的指挥和管理,有必要为他们建立体系化的保障制度。

  分层分类完善保障方案

  “数字化转型给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既带来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谢增毅表示,伴随着数字化发展,新型用工关系出现,应更加关注数字化对劳动者权利带来的影响,完善调整方式,解决新问题。

  未来,社保制度如何做出积极和精准的应对?

  “需要回归传统社保制度建立的三个基本前提:风险共同体、缴费能力和个人无自我防护能力。”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沈建峰认为,符合上述条件的群体应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对于没有纳入社会保险范围的群体,应通过其他制度提供相应保障。

  鲁全则认为,应综合考虑参保人需求、可负担能力以及对就业的影响,以收入水平、年龄档次等为参考因素,制定分阶段、分群体、分类型的改革方案。

  在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方面,娄宇表示,需要精准识别相关劳动者的法律身份,并依据平台特殊的用工管理模式对现有社会保险立法进行改革。对于稳定持续在同一平台就业的劳动者,应当参加职工社会保险,由平台和劳动者共同缴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盈华认为,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可以分层分类适用同一制度的不同形式。由于其工作时间碎片化,需要创新社保筹资手段,使用更加灵活的缴费方式。

  会上,还有专家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可以采用“费改税”,实现社会保险与劳动关系的解绑。与税收结合、同个人绑定,也是未来适应劳动灵活化的社保改革可选择的方案。

2024-09-02 10:40:41
百日千万专项招聘行动已提供岗位超千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自6月7日启动以来,已有62.6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1048.9万个,其中针对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岗位达373万个。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期间组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向发力,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同时,各地人社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持续推出针对性、特色化招聘,有序开展线上线下活动。

  据统计,行动开展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推出人工智能、医药卫生、专精特新、先进制造业等41个行业招聘专场,提供招聘岗位超287万人次。各地人社部门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需求,深入高校、社区、园区、商超广场、夜市等举办小型化、专业化招聘会。此外,各级人社部门还组织了5900多场直播带岗活动,发布岗位超160万个。

2024-08-28 10:28:11
三中全会《决定》名词卡片天天学:新就业形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新华网依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制作三中全会《决定》系列名词卡片,和大家一起来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期名词是“新就业形态”。

2024-08-25 10:54:19
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持续推出专场招聘

       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8月19日至25日,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推出电力新能源、电子商务、银发经济3个线上招聘专场,共有1100多家用人单位参与,招聘需求超1.3万人次。

  电力新能源行业专场由一览电力英才网承办,组织国家电投、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四方邦德、艾博电力等51家企业参与,提供线路结构设计工程师、风资源设计工程师、焚烧发电项目负责人等岗位,招聘需求289人。

  电子商务行业专场由BOSS直聘承办,组织毅腾等百余家企业参与,提供电商运营、快消产品实习生、技术支持等岗位,招聘需求1000余人次。

  银发经济专场由猎聘承办,组织环球医疗、泰康健投、中海康养、美年健康、慈铭体检等10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医生、护士、护理、运营、销售等岗位,招聘需求1.2万余人次。

  同时,推出机械、化工、数字信息等行业专场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专场直播带岗活动20场,共提供岗位3622个。

  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可通过中国公共招聘网(
http://job.mohrss.gov.cn/)、中国国家人才网(https://www.newjobs.com.cn/)、就业在线(https://www.jobonline.cn/)专项行动主会场页面直接进入行业招聘专场,或点击主会场页面下方参与机构标识进入分会场参与。

2024-08-23 10:35:23
新型技能人才如何培育

       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生产一线岗位需求发生变化——

  新型技能人才如何培育

  我国制造业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少企业生产一线发生变化,对技能岗位提出新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如何培育更多新型技能人才?为了更好匹配人才供需,产教融合如何加强?近日,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负责人、多家技工院校和制造业企业。

  企业招工:智能制造等岗位需求大

  山东济南中国重汽一处变速箱智能工厂里,智能物流小车来回穿梭,机械悬臂将300多千克重的变速箱吊起,按照“智慧大脑”指令运送至不同工位。装配线上,李家龙熟练操作推块预装机、压装机等设备。

  李家龙是山东技师学院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毕业生,已能独立顶岗作业。“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的工人不仅熟悉变速箱拆装,还要会操作智能设备。”工厂人力资源负责人周丹介绍,面对数字化转型,普通工人要花较长时间适应,但李家龙在学校就接触过智能设备,上手更快。

  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分析,当前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根据山东省去年四季度的抽样调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均存在技能人才缺口。

  在北一大隈(北京)机床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人才同样“吃香”。柔性智能产线上,卧式加工中心高速运转,立体货架吞吐不息,堆垛机往返其间,自动取送零部件。操作台前,加工中心操作工孙海恩紧盯屏幕,不时跟着师傅处理故障报警。

  孙海恩是来自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智能制造系的实习生。“学校教的可编程控制器(PLC)、立体仓库调度等知识在工厂派上了用场。”他说。

  北一大隈副总经理李金勇介绍,智能产线要满足多品种、高品质等生产要求,一线技工急需加强学习工业互联网、生产管理系统等方面知识,“企业将扩建智能工厂,招收更多智能制造人才,我们准备和学校合作设立定向班,更好满足用工需求。”

  “精密机械维修行业也需要新型技能人才。”华为机器有限公司二车间工段长李龙说。在该车间,来自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的侯宇航干得得心应手:“我学习的智能机械臂操作以及编程等课程,为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技能型工人招聘需求呈上涨趋势,数控操作员招聘职位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482%。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新型技能人才就业前景看好。”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说。

  技校育人:专业设置紧随产业而变

  前不久,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实训室内,一堂PLC编程课正在进行。“PLC是智能产线的重要设备,假如我们身处产线,如何将触摸屏、电脑、PLC等连接起来?”智能制造系教师李春光抛出问题,边演示边讲解。讲台下,学生马仁浩和同学们边听边做笔记。

  第二天实训课上,马仁浩在李春光指导下拿起示教器,通过不同指令程序,控制工业机器人抓取加工件。遇到机器人“不听使唤”,李春光就带着学生逐一分析原因。他介绍,学生实训课占60%,只有在仿真条件下反复训练,理论和实践才能融为一体。

  近年来,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紧随产业而变。

  智能制造系是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2019年新成立的院系。“我们深入10多家企业现场调研,找准需求后才做出决定。”学院党委书记聂晓溪介绍,智能制造是一门多学科跨界交叉的专业,为完善教学方案,学校从参加技能竞赛入手,再结合企业实际,摸索出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让学生既懂加工图纸,又懂网络信息。此外,学院还新设立了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专业,不少学生已上岗实习。

  成立新专业,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如何保障?

  山东技师学院教务处处长姚建岭说,该校深入实施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将工厂生产任务转化为课堂教学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实践,“老师以前以理论授课为主,改革后则要入企锻炼,每人每年顶岗锻炼不少于120个学时,既提升专业技能,又了解市场变化。”该学院已有13个专业完成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

  适时调整新专业,就业市场反响如何?

  山东技师学院2021年成立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该校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苏子民介绍,学院每年毕业生达上千人,来学院招工的不乏汽车、机械、航天领域知名企业。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新专业也受到欢迎。“从就业情况看,从新专业毕业的学生待遇更高、稳定性更好。”学院党委书记成振洋介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突出就业导向,指导技工院校紧跟新职业变化需求开设专业。今年将向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地方、学校、企业征求专业增补意见,聚焦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面向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建设一批前沿专业。

  产教融合:推动供需精准对接、优势互补

  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认为,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招工用工的长期规划,进行针对性人才培养,能有效缓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如何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山东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山东有37所和51所院校分别承担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建设任务,包括制定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场地等。

  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杜敏琪介绍,广东技工院校73%的专业与企业、行业有合作关系,平均每个专业与7个企业或行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冠名班”“校企双制”办学。“我们探索共管模式,龙头企业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院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出管理,推动产教供需精准对接、优势互补。”杜敏琪说。

  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已遴选培育首批63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覆盖13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吸引华为、比亚迪、TCL等制造业链主企业和3000多家生态链企业,以及400多家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共同参与,建立从招生、培训到就业、提升为一体的技能人才供应链。接下来,广东还将实施制造业当家技能人才支撑工程,加快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我们将出台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支持政策,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技能人才需求,建设一批前沿专业,促进技能人才素质、规模、结构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已普遍成立政府牵头的校企合作领导机构,积极探索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等多类型技工教育联盟,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打造100个左右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已公布两批共67个建设单位名单。“我们将指导各地技工院校紧密对接生产服务一线,高质量开展职业培训,让参加培训者有收获,学以致用。”

2024-08-19 09:44:03
地址:大庆市龙凤区新科路12号
电话:0459-6617788
guoshengrz@163.com
版权所有:大庆市国盛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 黑ICP备2022001849号 技术支持:海诚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