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4大连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在大连自贸区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本届展会将持续至18日,以“智造、赋能、共赢”为主题,涵盖机床及工模具、机器人及工厂智能化、焊接与切割、电子工业、五金工具、工业配套服务等工业重点领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搭建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
据介绍,本届工博会共有800余家中外企业参展,规模达4万平方米。现场设置10个展区,包括:沪连对口合作工业展区、机床及工模具展区、机器人及工厂智能化展区、焊接与切割展区、电子工业展区、五金工具展区、铸造压铸热处理展区、塑料橡胶展区、工业环保节能技术与设备展区、工业配套服务展区。
借助沪连对口合作的东风,本届工博会突出展产融合。通过多年的培育,工博会走上了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大连建设实体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展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4月,工博会获评2023年度5A级“辽宁品牌展会”。
工博会期间,还将围绕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应用、信息技术融合等多个方向的不同专题,举办一系列专业会议和论坛。同时,工博会与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合作,进行校友创新创业成果展示、高端论坛、校友经济交流对接等活动,进一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2024-05-16 10:34:255月13日,记者从哈尔滨市教育局获悉,哈市最新出台《厅市共建龙江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样板实施方案》。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有力促进推进哈尔滨新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哈长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发展,哈市率先打造厅市共建龙江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样板,构建“中高本一体化”,纵向贯通现代职教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构建“中高本一体化”,开展长学制试点
哈市将高质量推进高职本科院校建设。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重点推进哈尔滨学院建成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打造一流职教本科办学“哈市样板”。推进高职院校“双高”建设,重点建好3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及13个高水平专业群。支持哈尔滨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
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每个区县(市)建好办好1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中等职业学校,一校一品,错位发展。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工程,加快推进5所省优质中职学校和16个优质专业建设,建成哈市中职学校“领航名片”。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培育2所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哈市将开展长学制试点,采取联合培养或分段培养方式,积极推进中高职“3+2”贯通培养,探索高本“2+2”、中高本“3+2+2”贯通培养。支持在高职院校国家(省)“双高”建设的高水平专业中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探索在中职学校省“双优”建设的优质专业中试办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推进省“双优”中职学校与在哈高校开展“3+4”中本贯通试点。
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普高开设职普融通实验班
哈市将积极推进职普教育资源共享互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前提下,初中学校、普通高中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可以互用学科实验室、专业实训室、专用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所和实训场所,互聘教师授课。
在普通高中建设特色综合高中。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当地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职业学校合作,探索发展以专项技能培养为重点的特色综合高中,开设职业技术(技能)类课程,灵活安排课时,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普通高中学校开设职普融通实验班。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普融通试点,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探索试点实验班学生学籍可以按照规定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籍转入后,对有继续升学愿望的学生,既可以参加普通高考,也可以通过高职单招、职教高考等方式升入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继续就读,增加毕业后去向选择。
各职校年均社会培训人次不低于在校生规模2倍
哈市将高质量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落实职业学校实施职业培训法定职责,构建覆盖认证培训、职业技能评价、企业员工内训等多维度多层次培训体系,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广泛开展特色培训。到2025年,各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人次不低于在校生规模2倍。
积极开展企业内训。支持各类企业自主或联合委托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广泛开展职工岗前培训以及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遴选职业学校和龙头企业联合建设5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
高质量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接,确定创新创业项目,建成依次递进、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推广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强典型经验,培育5个中职创新创业典型学校。
打造现代职教创新试验区、产教深度融合示范区
打造龙江现代职教体系创新试验区。指导新区内职业学校在绿色食品、对俄经贸、健康养老、冰雪旅游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龙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地方特色教材。
打造龙江职业教育优质资源集聚区。支持有条件的国家级骨干示范院校、“双高”院校开办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构建校企双主体的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支持在哈尔滨新区高校和职业学校中建设5个省级“双师培训基地”。
打造龙江产教深度融合示范区。搭建哈尔滨新区产教深度融合示范平台,建立绿色食品、对俄经贸、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托哈尔滨新区,以区内职业学校、产教融合企业为基础,建设20个开放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企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建10个服务新区重点产业和高新产业发展的产业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哈市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到2025年,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政行校企研”多元协同的组织形态、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建成2个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2个市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1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30个特色现代产业学院,培育10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成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职业教育服务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黑龙江省教育厅、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新区共建的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示范合作先导区全面建成,为龙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市(地)样板”。
加快职教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发挥现有14个职教集团(联盟)作用,深化“政行校企”联动机制建设,打造1个国家级职教集团、3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打造企业为主体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联盟和中俄职业教育联盟。
积极建设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重点围绕龙江产业领域科学布局,探索建设地方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发挥省首批产业学院示范作用,加大市属中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力度。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和实现途径。出台混合所有制办学指导意见,鼓励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办专业、二级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推动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省“双高”市属高校积极探索民营资本投建混合所有制职业本科院校试点。支持市属中专积极探索民营资本投建混合所有制高职学院试点。
“三教”改革,深化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0个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辟2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组织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累计1个月下企业实践。培育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深化职业学校课堂革命,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落实“岗课赛证”,将中高职“3+2”贯通培养、“1+X”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技能大赛、就业岗位专门化方向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研发10个基于国家中职新专业目录下、引领龙江优质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知识、新技能、新规范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10个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讲稿讲义式、融媒体校本教材。建立10个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10门精品在线课程。完善省、市、校职业技能竞赛机制,建立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奖励制度。
提升职教国际化水平,打造龙江职教对俄合作引领区
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学校与国(境)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项目,促进国内职业教育优秀资源海外推介。鼓励职业教育学校与国(境)外职业教育机构创新跨国合作模式,建设海外分院。支持哈尔滨新区职业学校、哈尔滨轻工业学校创办国际合作项目。深度推进师资交流、留学生互派、课程与资源共建共享等,着力打造哈尔滨市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打造龙江职业教育对俄合作引领区。支持哈尔滨新区高水平职业学校牵头成立中俄职业教育联盟,着力将其打造成服务龙江、面向中俄行业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支持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赴俄办学,在俄罗斯建设“开物工坊”,打造对俄职教合作交流品牌。
2024-05-15 10:54:105月10日至11日上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辽宁大连召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财务工作座谈会。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人社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3年人社规划财务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部署2024年任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秀章出席会议并讲话。辽宁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立林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全面总结了2023年人社规划财务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深入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强调要重点把握好宏观形势、目标任务、职能定位三个层面的要求,敢作善为、务实创新,积极发挥规划引领、决策支撑、服务保障、管理监督职能作用,把启动编制“十五五”规划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五年规划一张蓝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两大战略,筑牢标准、科技、信息数据三个支撑,夯实财务、预算、资产三个保障,强化财会、统计、审计三个监督,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在务实和创新上下更大功夫,为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属有关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社厅(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河北、辽宁、浙江、江西、山东、广东、新疆作经验交流发言。
2024-05-13 10:31:32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进一步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更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
通知明确,建立先进制造业企业服务对接机制,主动宣介提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支持、劳动关系等政策服务。建立“政策直通车”制度,推广“直补快办”模式,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将先进制造业企业纳入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范围,加强线上线下劳动用工咨询、招聘信息发布和用工指导。强化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实施卓越工程师薪火计划、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等项目,支持企业建设技工教育联盟(集团),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拓宽先进制造业企业人才发展空间,支持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或“直通车”,引导企业建立体现技术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改善先进制造业企业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先进制造业集中的高新区、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创新青年到先进制造业企业参加社会实践、跟岗锻炼等形式,提升先进制造业对青年群体的就业吸引力。选树先进制造业企业典型,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讲好工匠故事、涵养劳动文化。
2024-05-10 10:41:58振兴东北,人才是关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吉人回乡”“百万学子留辽来辽”“龙江人才振兴60条”……随着东北用人留人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创新创业平台不断增多,更多人才开始选择东北、留在东北。
2023年,吉林、辽宁两省实现人口净流入,扭转了连续十余年的净流出局面;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留省、来省就业人数创近5年最好水平。“孔雀东北飞”的现象正在东北大地显现。
人才汇聚,青年人才“东北飞”
吉林大学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孙天骏曾考虑过到其他大城市发展,但最后还是选择留在长春,打动他的是当地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政策环境和产业基础都有优势,吉林省汽车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有良好的天然体系,发展空间非常大。”孙天骏说。
在吉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一汽、中航沈飞等高校和龙头企业,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端人才正在集聚。2023年,辽宁省全职引进海内外博士和高级职称人才4387人,同比增长77%。近三年来,吉林省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高端人才连续三年进大于出。
这一态势的背后是东北各省为吸引年轻人才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吉林省发布“长白英才计划”,从经费支持、编制保障、项目支撑、转化激励4个方面提出了15条创新性政策,全面提高人才服务质量。黑龙江推出“人才振兴60条”政策后,全省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100余个配套文件,全力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藩篱障碍。
人才兴业,振兴东北蹄疾步稳
人才流向,彰显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
2023年,辽宁省年度经济增速10年来首次跑赢全国;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6.3%,创下近年最好名次。今年一季度,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696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在2023年的基础上,加快0.2个百分点。
富有生机的发展势头坚定了人才“孔雀东北飞”的信心,而聚集人才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又给振兴带来蓬勃动力。
2023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国家一系列振兴举措次第出台,政策红利空前释放,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这标志着东北迎来了新一轮政策红利和发展窗口期,也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东北人口流入的势头。”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东北要抓住机遇、苦练内功,在形成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上下更大力气。”
人口回流,持续优化也要久久为功
随着一系列引才留才政策的出台,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更多人才选择东北、留在东北,东北人口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回流迹象。2023年,吉林人口实现由2022年净流出18.07万人到净流入4.34万人的转变,2011年以来首现净流入;2023年,辽宁人口净流入8.6万人,扭转了连续11年人口净流出的局面。
这一变化在东北多个主要城市尤为明显。2023年末,长春市和吉林市常住人口总量分别比2022年末增加3.65万人和0.69万人,人口净流入6.75万人和3.50万人。沈阳、大连两市2023年常住人口合计为1674.3万人,较上年增长6.5万人。
人才的集聚,人口的回流,也让更多企业和投资增强了信心。
长春,奥迪在中国的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智能车间里,新车型加速装配下线。
沈阳,宝马集团宣布将继续深化在华布局,增资200亿元人民币用于华晨宝马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
今年以来,吉林省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677个,较去年同期增加316个。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120万吨乙烯、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40万千瓦外送等25个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季度,辽宁省亿元以上在建项目33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07个。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要继续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人才振兴仍需久久为功。在采访中,一些专家提醒,当前东北人口回流的转变令人鼓舞,引才留才工作初见成效,仍需要持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人才结构,为人才健康成长提供沃土。
不少扎根东北创新创业的青年人才也纷纷表达期盼:盼更加开放的交流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东北看一看;盼继续缩小薪酬待遇差距,解除后顾之忧;盼现有政策能够持续,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感受到这里的“温度”。
2024-05-09 09:44:37